html模版再探“鳳凰城”!明太原縣城復興工程啟動已4年
7月13日,七旬的退休建築師張朝義老人在乘坐2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後,來到太原市晉源區西街村的明太原縣城復興工程現場。一年來,他自己也記不清來這裡多少次瞭,但眼前的情景一直在變。




長達3.5公裡的古城墻巍然屹立

修復後的古關帝廟春秋樓。

7月13日,七旬的退休建築師餐廳油煙張朝義老人在乘坐2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後,來到太原市晉源區西街村的明太原縣城復興工程現場。一年來,他自己也記不清來這裡多少次瞭,但眼前的情景一直在變。

明太原縣城是晉陽古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,位於今太原市西南晉源鎮、古城營村周圍,面積大約20平方公裡。縣城城區全部疊壓在晉陽古城遺址之上,基本保存瞭明、清太原縣城的建制特色。因其整體格局如同頭北尾南、振翅高翔的鳳凰,俗稱“鳳凰城”。

明太原縣城內,古跡隨處可見。靜電除油煙機價格餐廳油煙味

明太原縣城復興工程於2012年6月26日啟動,總面積118萬平方米。項目分三個階段進行。包括基礎設施建設、標志性建築及歷史建築片區的整治以及縣城內重要建築群落的恢復。目前正在修復的明太原縣城古城墻將西街村整體包圍起來,西街村成為古城的城內部分,古城墻修復基本在原有遺存古城墻的基礎上進行。

古城墻在原有基礎上復建。

據清道光《太原縣志》記載:“太原縣城即古晉陽之南關基也。明洪武八年改為太原縣。景泰元年,知縣劉敏因舊基始築城,周圍七裡,高三丈,壕深一丈,門四。”後來,歲月流逝,社會變遷,城垣逐漸被毀。修復工作開始前,僅存城墻遺跡百餘米,西城門、北城門尚保存完好。按照明太原縣城的修復規劃,保護施工范圍以明太原縣城十字街和四周城墻為主要骨架,現在縣城的北城墻、北城門“奉宣”以及甕城“古原屏翰”,西城墻、西城門“望翠”以及甕城“西兌金湯”復建工程已進入尾聲,東、南城墻建設正在緊張進行。與此同時,太原縣城內的古建築修繕、街道整治等工作也在緊鑼密鼓進行中。以往明太原縣城內最不缺的就是亭、臺、樓、閣、寺、廟、觀、壇和各種獨具特點的老民居,它們目前大多都處於修繕狀態中。與古城墻同時啟動的關帝廟修復、現已近尾聲。高處遠眺,春秋樓與城墻相望,瞬間將觀者思緒帶回明代;而在古城墻西北角、正在以民居形式建設的博物館,如同時光倒流後的生活再現。

按古代的營造法式,木質建材必不可少。

如今,以明太原縣城為核心,太原首個結合人文、景觀、生態、旅遊的歷史文化之城呼之欲出。

北城門“奉宣”以及甕城“古原屏翰”

西城門“望翠”以及甕城“西兌金湯

廚房油煙857F0BF7740C3A95
arrow
arrow

    pdh136r5w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